首页正文

气温回升,养殖户如何应对蓝藻有害藻的大面积暴发?

蓝藻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且pH值较高的水体中,喜高温,所以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养殖水体投饵增加,蓝藻大量暴发。近年来研究表明蓝藻的发生和水体的营养元素比例失衡也有很大关系。

一、蓝藻的危害

按照危害性大小,大致可以分为微囊藻、螺旋藻、项圈藻、颤藻。其中以微囊藻的危害最大。微囊藻老百姓习惯称作蓝绿藻,夏季高温季节大量繁殖,在水表层形成一层厚厚的类似于油漆状的物质。蓝藻一旦成为优势种群,温度越高繁殖越快。由于蓝藻的过度繁殖,抑制了其他藻类的繁殖,死亡个体分解也可产生生物毒素,即蓝藻素。

蓝藻素数量多时可直接造成龟的中毒死亡,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光合作用强烈,引起水体的pH值急剧升高,pH的上升又进一步促使其繁殖,所以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当蓝藻大量死亡后,发出一股难闻的腥臭味,消耗大量氧气同时分解产生大量毒素。

以上几点会造成龟的食欲降低,免疫能力下降,并且由于大部分蓝藻的外层都有一层胶被,不易消化,误食后易引起胃肠道疾病,极大地增加了患病概率。

二、蓝藻发生的原因

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增加苗种放养量、投饵量,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水生植物的人工栽培和资源保护,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水色呈“绿豆汤”色。池底沉积大量淤泥,又黑又臭,污染环境,造成“光水塘”、也称养殖水体“荒漠化”,因此,这种片面强调消费者,忽视分解者和生产者的生态系统是极为不平衡的。

1、水温

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所以受其他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及氮磷比例失衡

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龟自身的排泄物、残饵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在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了养殖生物的自身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

三、防控措施

根据多年的经验,我们认为控制蓝藻的重点还应放在预防上,用微生物制剂抑制蓝藻的繁殖,EM菌含有多种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控制蓝藻。

1、换水

对于水面较小、水源稳定龟池塘,定期换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在经济上可行,操作管理也方便。对于防止水体水质变坏及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能起到延缓作用,对于蓝藻暴发的塘口换水后效果不明显。

2、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采用生物及化学方法,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达到间接抑制蓝藻的繁殖,通常每10天左右,全池泼洒1次枯草芽孢杆菌及腐植酸钠,同时杜绝生活污水进入池塘,以消除有机磷对水体的影响。

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体氮磷比例严重失调,一般鱼塘里都是缺少无机磷,通过泼洒无机磷改变氮磷的比例,加快培育绿藻和硅藻等有益藻类快速生长成为优势藻种,从而有效抑制蓝藻的生长。定期泼洒芽孢杆菌消耗水体中的大分子颗粒,吸收过多的营养,与蓝藻竞争营养,但是使用微生物必须注意水体溶解氧的变化。

3、生物生态修复法

生态法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应用于水质净化。在养殖水体内利用藻类作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龟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龟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净化与水生生物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间功能上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来净化水质。如果池塘没有水草,结合投放一些浮萍效果更好,浮萍浮在水面抑制蓝藻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营养。

但应注意,在引进水生生物时需要控制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以防过度繁殖,适得其反。养殖前期,在养殖池塘中培养出硅藻、小球藻藻类为优势种群的水体(定向培育),这样蓝藻暴发的概率也就会大大降低。

4、投加化学药剂

当已经发生富营养化蓝藻暴发引起水体变臭时,可以采用局部用药的方法直接向蓝藻投加化学药剂,从而杀死藻类,一般沿池边泼洒含氯杀藻剂(如三氯异氰脲酸),或硫酸铜、络合铜等重金属盐,此法有一定效果。但缺点是对龟的刺激性大,尤其是用硫酸铜等重金属盐类进行杀灭。硫酸铜杀灭水华的原理主要是铜离子与藻类的体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盐使其变性失去活性而死亡;其次是铜离子与藻类某些酶的活性基因结合,阻碍其正常生理代谢达到控制藻类繁殖的目的。

由于硫酸铜是一种重金属盐类,使用后不可避免地产生毒副作用。首先是破坏水体环境,硫酸铜在水中溶解后所产生的硫酸根离子,在缺氧条件下还原成硫化物和硫化氢毒素,对龟类产生强烈毒害作用,引起中毒和缺氧死龟。

其次是产生慢性中毒症状,影响正常生长。硫酸铜的铜离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龟体,破坏造血组织和损害肝胰脏细胞,还引起龟的肾小管扩张及组织细胞坏死,降低肠道消化酶活性,抑制了龟类正常生长发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